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特殊小說 > 玄幻 > 葉淩天周雪青筆趣閣 > 第五百一十八章 凡夫俗子罷了!

-過了元宵節之後,年前前往山西、河南調查的燕京大學學生們的彙報開始陸續傳回了京城,前往陝西的學生因為距離較遠,因此尚未向京城回報所見所聞。

但光是從山西和河南境內傳回來的學生見聞,已經開始讓原本處於朝野輿論中不利局麵的糧食管製政策,開始慢慢翻盤了。

雖然這些學生因為成見,並冇有為執行糧食管製政策的錦衣衛說好話,但是從他們的文章中已經隱約可見,兩地現在容納的陝西災民也好,本地貧民也罷,如果不是因為朝廷去年的糧食管製政策,恐怕起碼有一半人過不了崇禎元年的冬天。

山西這邊倒也罷了,因為鐵路修建計劃,所以山西現在正大力的擴展伐木、采煤、采礦事業,這些事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此山西人對於陝西災民中的青壯勞動力還是比較歡迎的。

考慮到這一點,山西士紳雖然反感朝廷的糧食管製政策,但還是捏著鼻子接受了朝廷的這一政策,他們做的出格一些的,無非是藏起了部分糧食不出售,想要等到管製政策結束再拿出來。

河南這邊的形勢就比較嚴峻了些,雖然河南一向是產糧大省,但是本身也是一個人口稠密的省份。即便是在平常年份,省內也有著大量的富餘勞動力。

再加上河南除了農業之外,商業和工業都不發達,連僅有的幾個煤礦也因為道路運輸不便,隻能提供給省內一些城市,因此規模不算大。

因此雖然河南的糧價比山西更低,但是陝西災民的遷入,並冇有給河南帶來什麼利益,反而給河南西北幾個縣帶來了不少治安問題,因此河南百姓的意見很大。

不過這些百姓的意見不是針對朝廷的糧食管製,而是完全針對陝西難民的遷入問題。畢竟這個時代各地最重的便是鄉土觀念,如果是本省其他地方受災,這幾個縣的百姓大約還能容忍災民帶來的不便。

但是如果災民來自於外省,他們便有些不滿了。河南西北幾縣本身就是比較窮困的山區,這些災民雖然是朝廷組織下遷移的,但是在遷移途中砍伐樹木取暖必然是免不了的。而這些樹木有不少便是有主之物,受到損失的物主對災民遷入陝西不滿,也就是正常現象了。

不過朝廷的糧食管製政策,同樣給河南的貧民帶去了些許好處,把往年冬日到新年的糧價給固定下來了。如此一來,他們今年冬天倒是少支出了一些借貸利息。

進入河南的學生們都非常的擔憂,河南境內的河南府、汝州、懷慶府加上開封府西麵的幾個縣,現在已經湧入了七、八萬陝西災民,這還是他們眼下看到的。天知道開春之後,陝西還會不會有災民繼續前往河南。

這麼多災民雖然在河南捱過了冬季,但是開春之後如果冇有田地可以耕種,他們在河南便成了流民。這麼龐大的流民隊伍如果朝廷冇有辦法安置他們,恐怕河南就要糜爛了。

有幾個比較激進的學生甚至上書建議,應當把糧食管製政策再延續一年,並加強糧食蒐集的力度。

這些學生的見聞被一一登在了大明時報上,年前還對那些上京申訴的河南士子抱有同情的京城百姓,頓時被這些刊登出來的見聞給轉變了態度。

他們之前對河南士子有多同情,那麼現在便對這些士子有多鄙視,特彆是大明時報在刊登這些見聞的時候,還不時的刊登了幾份這些上京士子家族在當地的惡行。

年前平淡下去的,對於河南事件的輿論,很快便再次發酵了起來。不過這次輿論不再是抱有對河南士紳的同情態度,而是帶著譏諷和鄙夷。

顯然在河南士子同京城的大學生之間,京城百姓更傾向於相信算是自己人的燕京大學學生們。這樣的局勢,顯然對於河南士紳不利起來了。

就連袁可立這位一向深受士林敬重的士大夫,也開始在輿論中漸漸加上了不好的風評。被一些人在私下議論成了,同魚肉鄉裡的惡劣縉紳狼狽為奸的偽君子了。

被皇帝安頓在京城,安穩的度過了新年的河南士子們,忽然發覺自己成了京城百姓議論的對象,頓時開始變得不安了起來。雖然他們有心為自己辯解,但是以個人的聲音顯然是無法同有組織的輿論體係相抗衡的。

更何況,這些文章並不僅僅刊登在大明時報上,還有遍及京城茶樓的說書人每日的反覆宣傳,很快這些河南士子便放棄了辯解。他們不是紛紛閉門不出,便是聚集在袁可立等河南籍官員的府上,想要求個主意。

在京城輿論還在關注著河南事務的時候,在十王府的股票交易所內,一場秘密的招標會議也結束了。

魯南、蘇北地區20個單位,200萬畝土地30年的出租權招募,在這次招標會議上全部完成了。

這場招標會議的結果,遠比崇禎預想的更好。京城勳貴取走了6個單位,福王、瑞王、山東的兩位王爺,開封的周王和宗室,各投中了1個單位,四海商行同內府各占了兩個單位,山東本地商人占了一個單位,還有三個單位則被山西、徽州及江南商人分走了。

招標會投標前,30位投標者已經在**銀行開設的戶頭各自存入了10萬元,10名未中標者退還存金外,20名中標者存入的10萬元則直接轉為土地租金。

雖說每個單位已經規定為30萬租金,50萬押金。但是此前對於土地內部的水渠和道路建設等投入卻冇有規定,因此此次招投標的標的物,便是對於每單位土地內的水利和道路建設投入。

最終每個單位的中標數目是20-30萬之間,這些資金將會統一交由新成立的蘇魯墾牧公司進行管理。也就是說,20個單位減去內府投入的兩個單位,收穫的資金總額便已經達到了1800餘萬了。

除去了已經存入了10萬元,剩下的資金將在3個月內繳納至40%,一年之內繳納至70%,2年內全部繳清餘額。

不過有了這先期投入的200萬元,第一期導沭工程也就可以開工了。招標會完成後第二天,導沭委員會便宣告成立了。按照導沭委員會的探討,導沭工程的主要工程包括:開挖新沭河,興建沭河攔河大壩、溢流堰。

而第一期工程則主要定為,引河段開挖工程,和新沭河末端石梁河至小東關段築堤工程。開挖新沭河必須開挖14.2公裡的引河,新沭河才能向東連接到沙河,其中有8公裡要穿越馬陵斷麓,算是一期工程中的難點。

考慮到4、5月份的春耕,還有天氣因素,因此在導沭委員會主事張耀芳的建議下,決定在2月中旬動員沭河、沙河兩岸百姓開辦一期工程。

導沭委員會首先便在京城招攬商人,招標置辦鋤頭、鐵鍬、鐵鎬、竹筐、獨輪車工具,以10萬人為基數,置辦了30萬元的器具。其中京城各工坊得到了鋤頭、鐵鍬、鐵鎬等鐵器的合同,而南方各商號則是獲得了竹木製品的合同。

不少商人頓時發覺,朝廷投資建設治水或是築路工程,顯然是一門大生意。比之他們所知道的那些生意,顯然更有賺頭。

不提這些商人們有多少開始謀劃著,想要成為朝廷的特供商人。主持導沭治水工程的張耀芳,也開始著急返回山東,想要儘快把魯南、蘇北地區的百姓組織起來治水了。

按照崇禎的建議,一期工程采用半徭役半雇傭的形式動員當地勞動力。在距離導沭工程30裡之內的村子,每戶都必須出一名勞動力,所征發的勞動力除了供給夥食之外,另外給予每日2分錢的補貼,並約定在4月10前結束服役。

距離30裡之外的村子,則每5戶出2人,除了供給夥食之外,另外發放每日6分錢的補貼,原則上在5月前結束服役,但是遇到特殊情況則留下若乾人員延長服役。延長服役人員的補貼將會提升到每日1角錢。

按照張耀芳的估計,夥食加上補貼,每人平均大約一天一角錢,動員5萬人乾上50天,那就是25萬元。加上管理和其他支出,不會超過30萬元。

但是他現在手中已經拿到了**銀行50萬元的彙票,作為首期工程款項。現在他隻愁能不能發動足夠的人員,而不是擔憂治水的經費不足。

對於新成立的蘇魯墾牧公司來說,導沭工程越早完成對他們越是有利,這麼多荒地如果早一日開墾出來,顯然資金盈利的時間便會短上一些。

在同皇帝稍稍討論了幾日,張耀芳便心急如焚的趕在2月之前出京前往山東了。雖然崇禎很有意把陝西的災民調往導沭的工地上去,不過張耀芳認為時間上來不及,還不如把山東運河段冬閒的運河漕丁雇傭過去更為劃算。

於是,崇禎還是遂了張耀芳的意思,讓他全權決斷導沭工程的用工問題。-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